李钟华:共同推动行业从 “无序竞争” 向 “合规经营” 转变
“反内卷”迫在眉睫
农药属于特殊商品,实行严格的登记、生产与经营许可管理,但目前我国农药行业正陷入“多而不强”的发展困境。
“全国现有1800多家农药生产企业,但规模以上企业仅800多家,其余1000多家企业年销售额均不足2000万元。”李钟华透露,协会800多家会员单位的销售额和利润占全行业90%以上,大量小企业仍在低水平竞争中挣扎。在资本市场上,农药行业国内上市公司约40家,行业集中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李钟华回顾,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受印度等主要生产国停产影响,国际买家采购量达到平常的1.5倍,中国农药出口一度呈现井喷态势。在高利润驱动下,大量企业借搬迁之机扩大产能,为如今的产能过剩埋下伏笔。
随着国际库存逐步消耗,需求回归常态,农药市场产能过剩的矛盾凸显,企业纷纷压价竞争,行业利润大幅下滑。数据显示,2024年农药行业平均利润率为5.7%,创历史新低。李钟华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企业为抢夺市场份额,甚至突破商业规则与法律红线的双重底线。
以行业诟病颇多的隐性添加为例。湖北一家农药生产企业负责人陈坤向记者感叹:“我们正规企业面临‘不加(非法添加)没有竞争力、加了违反法律’的两难境地。”据陈坤介绍,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添加成分已达四五十种,部分成分的年产量甚至达到几十吨、上百吨。“要知道,一亩地的农药用量仅几克,几十吨的产量,意味着这些添加成分以隐性的方式大规模地流入了市场。”
这一现象直接冲击着正规企业的生存环境。在李钟华看来,农药行业与医药行业类似,都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需要持续投入研发来迭代新产品,应对抗药性等问题。部分企业通过隐性添加未登记成分、采购非法原药等手段低价倾销,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这种不公平竞争正在侵蚀行业创新根基,亟需在行业层面规范秩序。
新规即将落地
记者注意到,除了行业协会的“反内卷”行动,政策也在发力,强力支撑行业的规范运行。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公布《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对《农药登记管理办法》等四部核心规章进行系统性修订,“一证一品同标”等新规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施行。
李钟华认为,从供给侧看,新规将加速不合规企业退出市场,尤其依赖借证生产、环保能力弱的企业将面临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头部企业凭借资金、合规性和渠道优势,有望持续提升市场份额,进一步发挥规模效应,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行业将从低价混战转向合规、品质与效率竞争。”国盛证券化工行业首席分析师杨义韬向记者表示,虽然分散的竞争格局加大了政策统一执行的难度,从政策落地到实际见效仍需经历一个过程,但是相关政策释放的信号已经极为明确。
比如“一证一品同标”,即同一登记证号的农药产品应当标注同样的商标,委托加工、分装的产品不得标注受托人的商标,业内认为,此举将对价格内卷和借证套证、违规添加等行为起到监管和规范作用。
“一证一品同标本质上需依托全链路溯源体系实现监管。”杨义韬分析,这意味着产业链各环节需重新适配流程,初期难免存在适应周期。政策最终能否推动原料环节小产能出清,核心取决于执行力度,若能同步推进电子税务系统建设等,通过数字化手段强化监管,将成为提升政策效果的强力支撑。
此外,陈坤也表示,不同农药企业的生产工艺路线、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差异显著,导致成本区间跨度较大,政策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也需要磨合。“对于正规企业来说,期待后续能有更多的细化配套方案落地,比如建立信用黑名单、环保督察、进行产能建设限制等。”陈坤表示。
磨底复苏迎关键期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公布半年报的农药行业上市公司中,多家公司的盈利水平得到提升。部分企业受益于核心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长。
“部分农药品种价格出现反弹,但其驱动因素各异,并不代表整个板块已经到达大的拐点。”杨义韬指出,目前行业仍处于磨底阶段,大部分产品价格已触底,但全面复苏需待供需格局改善。随着行业“反内卷”以及相关政策的落地,预计2027年将成为行业景气回升的关键节点。
从全球市场来看,印度UPL等企业在部分农药产品上已形成较强竞争实力。杨义韬表示,中国农药企业在生产流程、环保处理及产业链配套上仍具竞争力,国内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发力点在于保障原料自主、完善生产登记证注册、减少对中间体进口的依赖。
摘自:证券时报,作者: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