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化工中试基地、农药减量增效、智慧生物防控应用、农药流通等
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关注化工中试基地高质量发展

宋宝安院士:构建减量增效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就如何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统防统治效率,以及农资企业在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方面的关键作用等话题接受记者采访。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对化肥农药的减量增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展望未来,农资企业在推动减量增效方面,应当从哪些关键方面发力?
今年的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的重要性。您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进一步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统防统治的效率和效果,以确保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拓展人工智能、低空技术应用场景”,无人机精准施药、AI病虫害监测等技术如何与绿色农药结合,实现减量增效?
湖北农科院刘晓艳:支持智慧生物防控关键技术
随着AI、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深入,农业生产中涌现出了一种全新的农业防控模式——“绿色防控,智慧先行”。其中,智能虫情测报系统与生物防控产品的融合应用将引领当前农业发展步入一个高效、精准、绿色的新阶段,有助于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中心副主任刘晓艳建议,应支持智慧生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发展智慧生物防控技术方案的两点建议
为了解决生物防控技术推广难的问题,快速打通智慧农业在生物防控领域相结合的堵点,探索形成区域性的整体解决方案,刘晓艳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建议农业农村部建立智慧生物防控技术大数据平台系统。立足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在湖北建设国家级智慧生物防控大数据应用中心,并纳入十五五重大项目,利用湖北省优势的生物防控新产品、新技术以及大数据支持系统,建立“智能病虫害测报管理系统+生物防控产品应用技术体系”,推动生物防控与人工智能与的融合。利用遥感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及物联网技术,开发针对病虫害的智能识别算法与预测模型。通过多维度、高精度的遥感数据收集与分析,实现对病虫害的早期预警与动态监测,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构建集病虫害生态监测、智能预警、精准防控策略生成与效果评估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全面赋能农业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建议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制定智能化生物防控应用技术验证场景支持政策。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开展智慧生物防控评价系统研究,在全国布局智慧生物防控核心示范基地,针对不同生态区、不同作物,定制专用智慧生物防控技术方案,创建"场景验证+标准输出"的新型生物防治应用模式;构建"智慧生物防控服务包"推广体系,以点带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技术规程,促进生物防控智慧应用的大面积推广。提高重大病虫害防控相应速度,实现农药减量减施,将智慧生物防控作为“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抓手,为农业提供可持续发展方案,保障农产品绿色安全。
杨恒俊:打击问题农药非法流通行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德胜中心村党委书记杨恒俊提出,要打击问题农药非法流通行为,推动农业生产绿色、健康发展。

2024年6月以来,杨恒俊在走访调研种田大户时发现,农药非法流通具体有三种表现形式。
捆绑种子强制售卖,致使问题农药隐秘流通。部分农资生产企业在未获取农药登记证的情况下,将问题农药贴上“非卖品”标识,既不标注农药名称,也不注明成分等关键信息,然后与种子强制搭配,捆绑销售给各地农户。该过程中农药品质、用途等易被忽视,导致问题农药隐秘流通,农户一旦不当使用,农作物的生长和农民的收成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非法贴牌改装问题农药,通过农资电商平台广泛投放。不法分子依据客户需求,对同一类问题农药原料进行非法包装处理,贴上相应品牌标签,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售卖,致使问题农药在更大范围内扩散。
农资行业从业人员勾连关键环节,构建制售问题农药产业链。部分农资行业从业者凭借工作便利,通过化工销售渠道大量购进农药原料,其中甚至包括禁限用农药,随后批量销售给下游制假者,导致大量问题农药流入市场,给粮食生产安全和群众生命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针对以上问题,杨恒俊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健全追溯体系。构建问题农药全过程可追溯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需建立完善的生产许可、产品质量检验、市场准入退出及召回、监督抽查等管理制度,明确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的责任与义务,保证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有章可循、可查可控。
二是强化平台治理。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准入门槛和技术标准,强化对网上经营者的身份认证审核工作,确保其经营活动合法合规。
三是加大打击力度。针对问题农药犯罪案件频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从严从重惩处犯罪行为,营造高压态势,震慑犯罪分子。
四是深化宣传力度。通过以案说案,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全面铺开农药知识科普宣传工作,增强农户对农药安全使用的认知,从源头上减少问题农药的使用,推动农业生产绿色、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石油化工、农资导报、中国农资传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