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三酮类除草剂—喹草酮


喹草酮为为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抑制剂(三酮类),通过抑制植物体控制光合作用关键色素酶的活性,使其底物转化为尿黑酸过程受阻,从而导致生育酚及质体醌无法正常合成,影响靶标体内类胡萝卜素合成,导致叶片发黄、发白,影响植物体内光合作用正常进行,最终彻底死亡。施药后可被植物茎叶吸收,施药后3~4天见效,杂草茎叶白化后死亡。喹草酮在高粱体内能被分解,对高粱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应用作物:高粱、小麦、玉米、甘蔗、花生、棉花等,但对水稻敏感,下茬不能种植水稻。
靶标杂草:狗尾草、马唐、野糜子、谷莠子、稗草、臂形草、野黍、莎草、醴肠、苘麻、苍耳、反核苋、灰藜、棒头草、碱矛、麦家公、麦瓶草、播娘蒿、婆婆纳、繁缕等
常见剂型:10%喹草酮SC,可与莠去津、辛酰溴苯腈、炔草酯、唑啉草酯、氟唑磺隆、氟吡酰草胺等复配

专利CN201310516269.0,三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描述了关于喹草酮的合成,即以4-硝基间二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环化,N-甲基化,水解,酯化,Fries重排反应后的得到目标化合物喹草酮。合成路线如下:

三酮类除草剂向来以高效,广谱,除草速度快,安全性高,选择性强,不易产生抗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禾谷类作物防除禾本科杂草,如磺草酮、吡唑特、硝磺草酮、苯唑草酮等。喹草酮在高粱田的推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粱田部分抗性杂草无药可用的囧状,目前我国登记的用于高粱田苗后防除禾本科杂草的农药品种寥寥无几,仅有二氯喹啉酸和莠去津挑大梁,且杀草谱相对较窄,对于野糜子、抗性虎尾草等杂草几乎无效。二氯喹啉酸对高粱的安全性好,且对狗尾草、野糜子、虎尾草等抗性杂草的防治具有良好成效,未来在高粱种植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
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欢迎投稿,留言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