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标准官网 登录  |  注册
科学防控小麦赤霉病,注意小麦抽穗至扬花期!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8日      来源: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标准官网


小麦赤霉病为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是严重威胁我省小麦生产安全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感染赤霉病后籽粒干瘪,不仅引起小麦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同时,病麦粒中含有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人畜不能食用。若小麦感染赤霉病的病麦中呕吐毒素超过1000µg/kg时,将不能食用,使小麦完全失去商品价值,因此,每年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都是重中之重,绝不可疏忽大意。希望广大农民朋友们要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科学防控小麦赤霉病。



01
危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烂麦头等,小麦从幼苗到抽穗都可能受到侵染,可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等症状,其中影响最严重、生产最常见的是穗腐。


苗腐。一般是由种子带菌、或受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引起,开始时芽变褐色,然后根冠逐渐腐烂,进而导致麦苗茎叶发黄、细瘦,可进一步发展为茎基腐、秆腐,严重时可导致麦苗死亡,湿度大时枯苗上会出现粉红色霉状物。

茎基腐、秆腐。茎基腐从小麦出苗至成熟前均可发生,小麦植株基部受侵染后变褐色并发生腐烂,可导致全株枯死;秆腐多发生在小麦穗下第一、第二节,开始时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并向茎内扩展,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植株病部以上枯黄,致使小麦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可看到粉红色霉层。

穗腐。穗腐一般在小麦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通常由麦穗上的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进而使其上部其他小穗迅速失水枯死,发病后期在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受侵害部位及以上的小穗籽粒干瘪,形成枯白穗。




02
侵染与发病
导致小麦赤霉病的罪魁祸首-镰孢菌,又称“镰刀菌”,因其繁殖后代(分生孢子)外形酷似弯弯的镰刀而得名。目前我省小麦赤霉病主要治病种群有:亚洲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假禾谷镰孢菌。 

小麦抽穗扬花时,镰刀菌孢子会借助风力或雨水,趁颖壳打开的短暂时期侵入。小麦抽穗扬花期高温高湿天气是镰刀菌最喜欢的。镰孢菌孢子入侵后,在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中,迅速侵染小麦花器并在小麦穗部蔓延扩张危害,严重时,病菌可占领整个穗部,潮湿状态下在发病部位产生典型的粉红色霉层。最终,麦穗枯死、麦粒干瘪且附有霉层,无法加工食用。小麦受害后产量和品质直线下降,籽粒皱缩、千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



03
防治方法
防治时期。小麦赤霉病的最佳防治时期为小麦扬花初期(扬花5%-10%),如遇阴雨天气,需在用药后5-7天补防一次。近年来,为了便于宣传和发动,我省提出了“见花打药”的防控策略,便于老百姓掌握用药适期。

防治药剂。优先选择防病效果优、降毒作用强、安全性好的药剂品种,如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菌酯、叶菌唑单剂及其复配剂,坚持合理轮换用药,用足药量和水量,提高病害控制和毒素控减效果。在防治赤霉病时,可结合实际情况,与其他药剂和肥料混用,实现一喷多防,达到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的效果。



04
注意事项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做好预防工作才能降低小麦赤霉病害的流行风险,尤其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要加强小麦抽穗扬花进程调查,结合当地气象预报,于小麦扬花初期及时开展防治。
来源:江苏省植保植检站、江苏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绿色防控创新团队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