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标准官网 登录  |  注册
傅向升:2023年石化行业成绩来之不易,2024年“以进促稳”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3日      来源: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标准官网


2月1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京召开2023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作题为《增强信心 加快转型奋力开创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新局面》的报告。特编辑如下,供业内人士交流与参阅。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部署,今年报告的主题是:以进促稳,稳与进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稳是主基调、是大局,进是方向、是动力,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因此,新的一年石化行业要“以进促稳”,在稳的前提下努力进取,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再上新台阶。刚才,石化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副主任范敏同志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向各位介绍了2023年度石化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下面我在深入分析2023年度行业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就2024年的经济形势和工作重点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工作中参考:

一、2023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及分析


2023年,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加速,大国博弈、区域动荡加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就国际政治环境来看,2023年是复杂多变的一年,也是不确定因素增加的一年。世界经济更是艰难前行,疫后恢复不及预期,昔日最稳健的经济体欧盟因受俄乌冲突的深度影响,能源价格居高位,通胀高企,再加上美元持续加息,大宗商品和主要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世界经济增速又走过了下滑的一年。


2023年的中国,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3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增量以美元计为7932亿美元,仅增量就相当于世界GDP排名第20位的国家。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引擎,并且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1.2023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石化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5.95万亿元,同比下降1.1%;利润总额8733.6亿元,同比下降20.7%;进出口总额9522.7亿美元,同比下降9.0%。


三大板块的情况为:油气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44万亿元,同比下降3.9%;实现利润3010.3亿元,同比下降15.5%。炼油板块实现营业收入4.96万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利润656亿元,同比增长192.3%。化工板块实现营业收入9.27万亿元,同比下降2.7%;实现利润4862.6亿元,同比下降31.2%。


2.2023年经济数据同步下降原因分析

从以上数据看出,2023年度的经营业绩不甚理想,全行业营业收入、利润、进出口额同步下降。三大板块中炼油板块因2022年度基数低,其营业收入、利润双增长。而油气和化工两大板块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均是双下降,这与2022年度油气和化工两大板块基数高有关,其主要原因还是原油、天然气及绝大多数化工产品的价格下降幅度较大。


一是价格下降。2023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0.2%,化工原料和产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9%。



重点监测的无机化学品和有机化学品全年价格的同比和环比双下降,并且绝大多数月份的下降幅度都在50%以上!据统计,2023年布伦特原油均价82.6美元/桶,同比下降18.3%。


二是价格下降导致产销量增加而效益下降。正是因为原油、天然气及其绝大多数石化产品的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造成2023年石化全行业“增产增消不增利”的情况。2023年,原油加工量7.35亿吨、同比增加9.3%,表观消费量7.7亿吨、同比增加8.5%,原油加工量和表观消费量均创历史新高。



以上只列出了主要产品和增幅较大的品种,要是看国家统计局统计列表中石化产品的种类,其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几乎全是正增长。


可是再看各板块和细分行业的效益情况恰恰相反,除炼油、涂料、油墨、工业颜料、合成橡胶、橡胶制品和专用设备制造,这少数几个板块和细分行业效益正增长外,其他板块和细分行业的效益同比均是下降的。


石化全行业利润总额下降20.7%,油气开采板块下降15.5%,化工板块下降31.2%。其中,基础化学品行业下降50.6%,化肥行业下降29.2%,农药行业下降62.2%,合成材料行业下降21.7%,专用化学品行业下降14%。可见“增产增消不增利”的状况之严峻。


三是价格下降导致进出口量增加而进出口额下降。当看到2023年石化行业进出口总额下降9%、进口额下降7.9%、出口额下降11.2%的情况时,人们第一反应就是国际环境严峻,大国博弈和市场竞争加剧,区域动荡和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叠加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区域化、碎片化,这些都是当前的现状和不争的事实。


但是2023年石化行业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同步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是产品价格。数据告诉我们:不是因为国际环境严峻产品出不去了,也不是因为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我们出口量少了,而是在主要石化产品出口量、进口量都在增加的情况下,出现了“量增价减”的状况。



以上数据表明,在进口量和出口量都呈现增加的情况下,进口额、出口额以及外贸进出口总额出现了同步下降。美国化学理事会预计,美国2023年度化工品出口额下降7.5%,进口额下降10.5%。可见外贸进出口额的下降,其主要因素是产品价格,而不是别的什么原因。


3.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贡献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延长石油等能源石化企业,贯彻党中央“能源革命”的部署,坚定不移实施资源战略,持续加大“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的力度,突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在持续创新稳定老油田的同时,海陆并重、常规非常规并重,加大深海、西部和页岩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力度,不断在新增探明地质储量上取得新突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打牢基础。


2023年原油产量2.09亿吨,同比增幅2%,这是继2022年时隔6年重回2亿吨平台以后实现的新跨越。天然气产量2297.1亿立方米,再创新高,取得了连续7年增量超100亿立方米的不易业绩。


石化领域的能源骨干企业发挥主力军作用,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克服国际油价宽幅振荡、俄乌冲突和巴以战火外溢风险、全球市场恢复不及预期和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等诸多不利因素,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新的贡献。


4.为保供稳价作出新贡献

石化全行业及农化企业,按照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保供稳价”的部署和要求,一边做好“安稳长满优”生产供应,一边不断加大创新力度,研发并及时投产高效复合肥、缓释肥、液体肥料等新型肥料品种和系列高效绿色环保新农药品种、新剂型,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植物的营养需要及病虫草害的预防和防治。


2023年化肥总产量(折纯)同比增加5%,总产量超出国内表观消费量360万吨。其中,氮肥产量(折纯)同比增加7%,产量超出国内表观消费量644万吨;磷肥产量(折纯)同比增加6%,产量是国内表观消费量的1.6倍。农药原药产量(折纯)同比增加2.8%,世界第一农药生产大国的地位更加稳固,多年来出口占产量70%以上,近两年甚至高达85%。钾肥产量(折纯)同比虽然减少了6.2%,但生产量占国内表观消费量的53%,克服了钾资源匮乏的困难,稳定了国内市场。


总之,石化领域的化肥、农药等农化产品生产企业,为我国粮食安全和瓜果蔬菜丰富市场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粮食生产连续9年超1.3万亿斤和“二十连丰”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2023年石化行业在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化升级、深化国际合作、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现代化产业集群、产业政策及重大问题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新的进步。石化产业在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纺织、建筑、汽车等国民经济各领域提供了重要配套材料,为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高端制造业,为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C919实现商飞、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等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领域都提供了重要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困难与挑战并存、新旧矛盾交织的一年,从经营数据看石化行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进出口总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一方面反映出新困难和新挑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和波浪式前进的挑战性。


我们要客观地、理性地看待这样的运行结果,从数据看虽然不及“十四五”的前两年,但辩证地看还是高出了“十三五”的5年,这样的结果和诸多成绩、进步的取得实属不易!之所以取得这样的结果和进步,关键是广大石化企业和干部职工甩开膀子攻坚克难、撸起袖子开拓创新的结果,是石化全行业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新发展格局的结果,也是各有关部委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


在此对广大石化企业和干部职工,以及默默为石化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职工家属,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各有关部委、各级领导和关心支持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石化行业高质量运行存在的挑战及分析


肯定2023年石化行业取得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石化产业离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还有差距,这都需要我们全行业以及各石化企业协同发力,在不断创新中逐一破解。


一是效益的改善还有空间。石化大国的地位日益巩固,但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相比,核心竞争力不强、效益差距明显始终是我们的痛点。2023年全行业营业收入利润率5.47%,不仅横向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比有差距,而且纵向与自身的历史好年景比也有差距,更是低于“十四五”以来的前两年(2022年6.8%,2021年8%)。


从与效益密切相关的经营数据看,每百元营业成本较2022年增加0.7元,全行业亏损面比2022年扩大2.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占到行业利润总额的25.2%,存货1.7万亿元、占行业营业总收入的10.6%。


油气和化工两大板块的应收款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油气和炼油两大板块的管理费用增幅较大,炼油和化工两大板块的财务费用大幅增长。这都证明降本增效和效益提升都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


二是产能过剩的严重性必须重视。为缓解“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矛盾,“十三五”以来石化产业不断创新和快速发展,高端产品和高性能材料短缺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过剩状况不仅没有改观,而且呈日益严重之势。特别是长期以来以规模论英雄、“过分重量的增加,而忽视质的提升”这种传统思路和发展理念作祟,又叠加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和技术瓶颈的制约,导致大量投资主要投向了扩大规模和量的增加,而投向结构优化和高端化、差异化的占比较少。这就造成了今天鲜有一个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其产能产量不是世界第一,而高端聚烯烃及其弹性体、高档电子化学品和高纯超纯试剂、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和高性能膜材料长期依赖进口,或有的关键单体和关键原料长期难以攻克,甚至存在“卡脖子”问题。


如果这种“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现状不改变,我国石化产业就只能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徘徊,就只能长期在产能过剩的漩涡里内卷,就只能在石化大国的平台上遥望“石化强国那盏闪耀的灯塔”。


三是资源约束的瓶颈再次凸显。我国发展石化产业“多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瓶颈难以突破,与日韩和欧洲相比我们似乎多了一些资源方面的优势,但与美俄和海湾地区相比资源优势的差距十分明显。


综合来看,我国除了盐矿资源相对丰富以外,不仅“缺油少气”,而且发展化学工业所需的磷矿、钾矿资源,以及锂矿、硼矿资源,氟化工的萤石资源,钡锶盐的重晶石和天青石资源等等都相对缺乏。


最典型的就是发展石化产业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石油和天然气,2023年原油进口量5.64亿吨、加工量7.35亿吨都创历史新高,原油进口量是时隔两年,即连续两年下降的情况下再度增加,加工量是在2022年下降3.4%的情况下重回正增长。2023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由2022年的71.2%再次升高到72.9%。


此外,资源方面的明显瓶颈还有,乙烷裂解制乙烯和丙烷脱氢制丙烯用的轻烃资源,也是主要依赖进口,受供应链安全影响的波动较大,与北美和海湾地区相比其竞争力大打折扣。


四是现代煤化工遭遇新的瓶颈。现代煤化工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也是少有的世界领先的一个领域。自国家布局“四大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示范基地”以来,煤制油(直接法和间接法)、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以及煤制芳烃等,都取得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积累了工程化和产业化的重要经验,并在煤化工与石油化工互补、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发展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和探索,更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技术储备和战略保障。


但是现代煤化工自升级示范以来一直磕磕绊绊。前几年煤制烯烃是效益最好、看起来最成功的一个示范产业链,煤制油一直寄希望于免征消费税的政策支持,煤制气和煤制乙二醇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尤其是煤制乙二醇开工率始终在50%以下。


2022年受俄乌冲突影响世界市场天然气价格高企,又加上煤制气企业解决了多年困扰的管道入网问题,煤制气企业迎来了自升级示范以来难得的又一个好年景。


可是2023年现代煤化工产业遭遇了新的困境,效益都大幅下降。据煤化工专委会预测:煤制油利润同比下降52.7%,煤制气利润同比下降39%,煤制烯烃利润同比下降82.4%。煤制乙二醇继连年亏损后2023年继续亏18.7亿元;煤制烯烃往年的业绩不再,营收同比下降7.8%,在利润大幅下降82.4%的惨淡之下,营收利润率只有0.52%。现代煤化工遇到的新困境,既有原料煤炭价格高位、电价高位的因素,更有产品结构雷同、差异化和高端化不够的问题。煤制乙二醇和煤制烯烃甚至存在与石油化工产品型号同质化竞争,以及与炼化一体化、轻烃制烯烃等不同原料路线的国际化竞争,今天的新困境也许是升级示范装置所要经历的大考之一。


五是本质安全刻不容缓。从最近发布的《2023年度石化行业舆情报告》看,2023年安全形势比前几年严峻,1月15日的盘锦浩业、5月1日的鲁西化工、9月7日的鄂尔多斯亿鼎农业以及12月23日的齐鲁石化等事故发生,安全生产的警钟时时在敲响,本质安全的要求一刻也不能放松,过程安全的这根弦时刻都要绷紧。


这就要求广大石化企业认真落实好《关于加强今冬明春石油和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更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始终敬畏安全生产、规范操作,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下大力气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严防严控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安全风险,确保石化生产的过程安全和本质安全。


图为发布会现场


三、2024年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分析


2024年,虽然形势和挑战更趋复杂,但总体来看将是企稳的一年。就世界经济大背景看,2024年世界经济将是“底部盘整,筑底企稳”的一年,将为迎接2025年开启新的景气周期筑牢底盘。2024年我们所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将持续。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相对乐观的预测,但世界经济增速将在2023年低于2022年的基础上继续放缓。刚刚闭幕的达沃斯论坛上,56%的首席经济学家预计全球经济2024年将走弱。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预计将放缓0.2个百分点,摩根大通、瑞银等多家机构也都做出同样预测。


2024年,发达经济体的增速预计由2023年的1.5%放缓至1.2%,其中最大的发达经济体美国的增速将由2023年的2.1%放缓到1.5%;而欧洲因逐渐摆脱俄乌冲突的影响,经济增速将由2023年的0.7%小幅回升到1.2%。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印度、俄罗斯、巴西的经济增速都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发展中经济体预计比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增速将保持5%左右。


综合看,2024年世界经济增速将继续放缓,再加上个别国家推动“脱钩”“去风险”,导致分化加剧和世界经济的区域化、碎片化,全球贸易增速大幅下滑,更加迟滞了世界经济的复苏。


二是不确定性因素将增多。大国博弈加剧,区域动荡突发,2024年世界经济环境面临的第一个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俄乌冲突双方能否签署停战协议?巴以战火是停熄还是扩大?红海危机火药味渐浓。


除了这些政治因素和区域动荡外,第二个不确定性是美元何时开启降息周期?这也是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之关键因素。美元为抑制通货膨胀,自2022年3月启动加息以来,新一轮收割过程告一段落,对大宗商品价格和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但美国通胀水平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多家国际机构预测美元从下半年开始将会开启降息周期,但这也要看主要经济体、能源主导国的协同效应,以及区域动荡和局部危机的化解程度。如果能源价格、大宗商品价格和货运价格居高不下,助推美国和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指数难以回归正常水平的话,美元开启降息的时间表就会延后,世界经济将继续承压。


第三个不确定性是2024年将是历史上的“超级选举年”,有70多个国家进行首脑或议会选举,首先3月份的俄罗斯选举似乎没有悬念,印度的选举莫迪连任的可能性也较大,但11月初的美国大选至今难以预料,并时时牵动着世界各国,再加上英国首相和欧盟议会的选举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个历史上选举最多的年份给世界经济平添了许多新的挑战。


第四个不确定性在南美,这也许是2024年世界经济的新爆点。南美第二大经济体阿根廷2023年的通胀率高达114.3%,新一届政府的施政举措令世界高度关注;委内瑞拉的选举以及与圭亚那的区域争端不仅涉及埃克森美孚等跨国公司的利益,“后院”的一举一动也必定牵动着美国的神经。南美的不确定性因素会不会成为2024年世界经济的两只“蝴蝶的翅膀”?令人担忧。


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并存,任何一个引爆都将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三是能源转型将加速。能源转型一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是由能源转型推动的,以煤炭代替薪柴进入“蒸汽机时代”为代表和以石油代替煤炭进入以内燃机为标志的“电气化时代”,为“二战”后开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丰厚的物质基础。


新世纪以来,能源转型开启了加速进程。欧洲及BP、壳牌、道达尔等多家能源公司加快了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即清洁能源的转型。如果说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大家还是在探索,甚至有的还在犹豫的话,今天为适应低碳发展新要求,能源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都按下了加速键。


当欧亚能源公司向清洁能源转型开启加速进程的时刻,北美能源公司却大手笔并购化石资源的事件值得关注。2023年10月埃克森美孚宣布以595亿美元收购先锋自然资源公司,以确立其在二叠纪盆地的霸主地位。随后雪佛龙宣布以530亿美元收购赫斯公司,以确立其在非常规和深水领域的优势地位。


2023年能源领域的这些新动向是否在告诉我们,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转型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较长的过渡期内需要经历:前期的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为辅,中期的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并重,后期的化石能源为辅、清洁能源为主,直至最终过渡到化石能源完全退出能源领域,清洁能源成为人类社会的终极能源。


我们可否大胆地设想?在这个较长的过渡期内,世界化石能源消费量在2030年达到峰值,达峰以后煤炭消费量较快下降,石油消费量降幅较小,在此后的20年时间里石油由能源为主的角色,逐步转变为化学品和合成材料生产提供原料来源的角色。而天然气将在化石能源达峰后消费量继续保持增长,此后30到40年时间里,承担起由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重要角色,甚至是主角。直至可控核聚变和氢能等清洁能源成为人类的主体能源,之后天然气也转变为化学品和合成材料生产提供原料的角色而与石油并存。


四是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加快。2023年世界各地的热浪、洪水、森林大火等气候灾害急剧增加,损失惨重。据多家机构监测2023年成为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这更加使人们认识到: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


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13日,在迪拜召开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达成了历史性的协议,开启化石燃料转型的加速进程。特别是在这次大会上,首次对《巴黎协定》提出的减排目标进行了盘点,盘点的结果并不乐观:195个签署《巴黎协定》的国家都没有实现承诺的减排目标。


一边是气候灾害频发,另一边是减排不甚理想,又加上气温已经上升了1.1℃,距离《巴黎协定》确立的1.5℃温控目标只差0.4℃了。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第28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再次重申:为了实现控制升温的目标,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必须在2030年之前比2010年减少45%,并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因此,这次气候大会对新能源提出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现有产能增加2倍;对化石燃料提出的目标是:以公平、有序和公正的方式转变脱离化石燃料,在接下来的关键10年中加快行动,以期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这次气候大会上又有不少国家签署了《全球甲烷减排承诺书》,中国也公布了甲烷减排计划。


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这些新的措施和要求,都将对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油气勘探开采领域、化学肥料领域以及饲料营养领域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奋力开创石化行业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新局面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任务目标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挑战和形势都更趋严峻,新的困难也可能会增多,但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做好“三个统筹”,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回升向好态势,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稳固在5%及以上水平,为世界经济增长继续贡献30%以上的份额,仍然发挥世界经济增长最大引擎的作用。


2024年,石化行业高质量运行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和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突出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自立自强和自主可控,突出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化升级,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十二字”方针,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狠下功夫,加快推进石化产业迈向新型工业化,为实现石化强国目标再创新业绩,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新的一年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聚焦“以进促稳”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以进促稳”,稳是进的前提,进是稳的目标,以进促稳,以稳固进,就是要把稳大局与开新局结合起来,把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结合起来,把创新引领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结合起来,把开拓国内市场与深耕国际市场结合起来,主动作为、拼搏进取,实现全行业稳中求进的新跨越。


1.新型工业化“进”有新思路

新型工业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石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资源型能源型和基础性重要配套产业,这就决定了石化产业自身应首先实现新型工业化,石化产业的新型工业化应走在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前面。


一方面,石化产业作为资源型和能源型产业,其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应该是:科技水平高、资源消耗少、“三废”排放低、经济效益好。只有把石化产业建成这样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符合未来产业的要求,才是核心竞争力强、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型工业化,也才能够彻底改变目前“谈化色变”不符合科学逻辑的现象。


另一方面,石化产业作为基础性重要配套产业,新型工业化水平只有走在其他工业领域前面,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化学肥料、农药工业的新型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涂料、颜料的新型工业化是建筑、高端涂装制造业能否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合成纤维单体以及染料、饲料添加剂(维生素、蛋氨酸)等精细化学品直接关系到纺织、轻工、现代饲养业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新型工业化;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的新型工业化水平,直接决定着汽车、轨道交通、大飞机以及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和国家安全水平的新型工业化;高端膜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生物合成等的新型工业化与新能源、电子信息、探月工程、生命健康等领域的新型工业化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离开了石化产业的新型工业化,一个国家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将难以形成。如果石化产业的新型工业化落在后面,一个国家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就会严重受挫。这就是美、德以及法、英、日等发达国家优先发展石化产业,尤其是化工新材料、特种功能材料、专用化学品的关键所在。


所以,我国石化产业的新型工业化,一定要通过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等扎实推进,特别是以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升级为抓手,通过智慧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化工园区的建设,加快智能化改造和网络化连接,让石化产业的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发挥应有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2.创新驱动“进”有新突破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驱动发展是石化产业和企业迈向新型工业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是第一驱动力。


近年来,油气勘探技术、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现代煤化工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但创新能力不强一直是我们实现石化强国目标最大的短板和制约。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要着眼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可控,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贯彻“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行业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战略支撑,以自立自强为核心,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补短板”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大力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通过组织实施创新工程和组建创新平台,突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高端产品,推动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迈出关键性步伐。


在新型炼油技术创新上,加快劣质渣油低碳深加工技术升级,开发组分炼油、分子炼油以及原油(重油)直接制化学品技术,提升原油(重油)催化裂解、低碳烷烃脱氢、加氢裂化反应过程效率与选择性,加大绿色高效自主的炼油催化剂的开发应用。


对于现代煤化工领域的创新,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产业化技术优化升级,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高性能复合新型催化剂、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一步法制低碳醇醚等技术创新,实现煤制芳烃的产业化突破,聚焦大型高效煤气化、新一代高效甲醇制烯烃等技术装备及关键原材料、零部件,推动关键技术首批(次)材料、首台(套)装备、首版(次)软件产业化应用;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煤基新型合成材料、先进碳材料、可降解材料等高端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动现代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绿氢、CCUS等耦合创新发展,推动现代煤化工装备数字化建设,培育一批智慧生产典型场景。


在化工新材料领域,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主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共性技术和材料的高性能化,以及已建成装置的连续稳定生产,加大技术创新重点突破的产品,如高端聚烯烃、聚烯烃弹性体、高端EVA/EVOH薄膜、长碳链尼龙和芳香族尼龙,以及一部分关键单体、生物基新材料和性能优异的可降解材料等。


3.绿色低碳转型“进”有新成效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石化产业属资源型和能源型产业,在贯彻“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迈向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绿色化和低碳化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形势,其挑战更为艰巨也更为严峻。


我国石化产业的原料结构与发达国家和海湾地区以石油、天然气和轻烃为原料不同。我国石化领域不论是原料用能还是燃料用能,以煤炭为原料和煤化工路线比重过高,以煤炭为原料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天然气和石油为原料的碳排放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化产业的产品结构也偏重,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过剩,而高端产品和高性能材料短缺。发达国家主要以化工新材料、功能化学品为主。生产基础化学品的过程中,物耗、能耗、排放都远高于精细化学品和高性能材料。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国情和资源禀赋,立足石化产业的现状和实际,在加快绿色低碳化转型中推动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炼化企业要积极采用清洁能源、绿电替代,推进现有燃煤自备电厂(锅炉)清洁能源替代,积极探索研究太阳能供热在炼油过程中的应用,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炼化企业还要加大应用短流程、反应过程强化、催化裂化余热发生超高压蒸汽技术等低碳生产工艺,加强甲烷与挥发性有机物的协同管控。炼化企业还要加快CCUS示范应用,有效降低碳排放,探索开展制氢尾气及催化裂化烟气二氧化碳直接转化、二氧化碳干重整、二氧化碳加氢制油品和化学品技术示范。炼化企业还要探索与可再生资源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制氢,开展绿氢炼化示范工程,推进绿氢替代,逐步降低煤制氢用量;研究制定低碳炼油技术评价标准,探索开展炼油企业碳排放计量、监测试点。


现代煤化工企业要加大实施节能、降碳、节水、减污改造升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能效、水效、污染物排放标准引领和约束作用,稳步提升现代煤化工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严格能效和环保约束,拟建、在建项目应全面达到能效标杆水平,新建项目的企业环保应达到绩效A级指标要求;坚决落实以水定产要求,推广应用密闭式循环冷却等节水技术,新建项目吨产品新鲜水耗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加快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高盐废水阶梯式循环利用、资源化深度处理,以及灰、渣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代煤化工企业还要加快高浓度二氧化碳大规模低能耗捕集利用与封存、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技术开发和工业化应用;推动煤电、气电、风光电互补。


肥料、酸、碱等基础化学品生产企业,要把节能减排放在重要位置,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循环化改造,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节水技术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高度重视各类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4.化解产能过剩“进”有新举措

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困扰行业和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新世纪以来,中国石化产业发展之快,产品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中度逐步提升,基础化学品呈现过剩状态。


2010年,我国石化产业实现历史性跨越,跃上第一化工大国,石化产业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那时又赶上世界经济正在开启新的景气周期,我国石化产业乘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大势和国际环境的大背景,再次迈入了集中建设和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产能进一步扩大、总量进一步增加。以2013年我国成为成品油净出口国为标志,大宗基础石化产品呈现全面过剩状态。


10年前的过剩,我们客观地定义为“结构性过剩”,因为当时的现状是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产能过剩,而高端专用化学品和高性能材料主要靠进口。高端专用化学品和高性能材料恰恰是我国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配套材料,如果对外依存度过高,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就过高,关键时刻就有可能被“卡脖子”。因此,2016年8月,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其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就是化解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的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加快高端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的创新发展。


“十三五”以来,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高性能纤维、高端膜材料等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新的进步,可化解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产能过剩的效果不够显著,甚至有的产品产能过剩的状况有增无减。2023年12月份召开的专业协会座谈会上,氮肥协会、氯碱协会、纯碱协会、橡胶协会、涂料协会、合成树脂协会等专业协会都对产能过剩表示了高度关注,并对新增产能的持续增加表示了担忧。今天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产能过剩的问题,不仅是影响石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困扰广大石化企业和企业家们的突出问题,更是跨国公司高度关注和高度警觉的突出问题。


可以说化解产能过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为今天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不仅是肥料、酸、碱、涂料、农药、钛白粉、有机硅单体、PTA、PET等基础化学品和通用材料等领域面临的问题了,而1,4-丁二醇、EVA、POE、己二腈、己内酰胺、尼龙6、尼龙66以及与新能源动力电池相关的碳酸锂、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等,诸多产品的在建、拟建产能都令人惊讶。有些产品,如果已经规划的拟建产能都能如期建成投产的话,不仅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问题,有的满足世界市场的消费总量都绰绰有余。


有这样一组数据: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占全球总销量56.9%,储能电池出货量占全球87%,正/负极材料出货量占全球约90%,电解液出货量占全球85%,锂电隔膜占全球市场80%。有预测说,如果任其无序扩能,到2025年全球动力和储能电池的规划产能将是全球需求量的12倍。


一是化解产能过剩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长期以来国内石化企业主要以“做加法”为主,即以投资、扩产、扩大规模把企业做大做强,这是“二战”结束以后到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用40~50年时间走过的历程。20世纪9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跨国公司做大做强的路径是“加减并重,做强为要”,即以结构调整和重组兼并为主,做强核心竞争力为第一要务。陶氏杜邦的合并与再拆分是最典型的案例,原杜邦的调整与优化诞生了科慕和英威达,还有拜耳并购孟山都,BP的调整与优化。正因为BP的持续调整与优化才诞生了英力士,正因为拜耳的持续调整与优化才诞生了科思创和朗盛,而朗盛的再调整和再优化又有了阿朗新科,2023年朗盛又把高性能材料与帝斯曼的工程塑料重组为一家新的公司Envalior。赢创的PMMA业务重组给了罗姆,以及帝斯曼、索尔维等的持续调整与转型。这些耳熟能详的跨国公司在近20年的时间里,在“加减”运作过程中其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国内很多企业今天“积木式操作,只加不减”“以大为强”的拼投资、拼规模的发展模式和理念,正是跨国公司六七十年前走过的路。已迈入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已经是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尤其是国内市场也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大平台,如果还不转变惯性的发展理念和传统的发展模式,企业家们今天被困扰的内卷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有的人本以为可以通过单纯的扩大规模寄望于取胜的愿望,如果不能及时转变到依靠创新驱动、人才制胜和以做强做优为目标,寄望的大厦可能难以屹立。这不是危言耸听,纵观工业化以来的发展史、看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走过的路程、再看看国内有的企业,我们会得到启示,也一定会让我们深思。


二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是贯彻落实好产业政策。化解产能过剩需要我们领会并贯彻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需要我们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我们贯彻落实好与时俱进的产业政策。


炼化企业要贯彻好《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严控新增炼油产能,新增炼油及扩建一次炼油项目应纳入经国家批准的相关规划,实行产能减量置换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能效达到标杆水平,推动新建炼油项目有序向石化产业基地集中,实现集约集聚发展,并与乙烯、PX项目做好配套衔接;未列入《布局方案》的新建及改扩建炼油、新建PX、新建乙烯项目一律不得建设;严禁以“重油综合利用”“原料预处理”“沥青装置”等名义变相审批新建、改扩建炼油装置。200万吨/年及以下的炼油装置,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符合条件允许保留的,如果能效和污染物排放经节能降碳减污等改造升级后,仍达不到基准水平和达标排放的,2025年以前加快退出。确保“十四五”末炼油总产能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且千万吨级炼油产能占55%左右的总体目标。


现代煤化工企业要贯彻好《关于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从严从紧控制现代煤化工产能规模和新增煤炭消耗量,不得通过减少保供煤用于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新建煤制烯烃、煤制PX、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可降解材料等项目,重点向煤资源相对丰富、环境容量好的地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化、园区化发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新增煤化工产能,避免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进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实施改造,对超标排放情节严重的企业依法责令停业、关闭;合理把握煤化工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三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措施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石化产业的产能过剩,主要还是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过剩严重,而高端专用化学品和高性能材料还有一定的数量需要依赖进口满足。这说明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供过于求,而电子化学品、高纯超纯试剂等高端专用化学品和高端聚烯烃、POE、长碳链尼龙以及高性能纤维材料、高端膜材料等国内企业供应不上,甚至高端膜加工企业用的原料树脂大部分都依赖跨国公司供应,其中新能源电池隔膜用聚烯烃就是其一。这证明国内企业通过创新和研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拓展市场,进一步增加供应种类和型号、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供给能力十分必要,也有着较大的市场空间。


5.“专精特新”“进”有新活力

大型企业要在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现代化石化产业集群上多下功夫,而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石化行业的民营企业为石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22年底,在377家石油和化工上市企业中,民营和民营相对控股企业占70.8%,特别是在农药、涂料、染料、助剂等精细化工领域和塑料加工、橡胶制品领域,民营企业数量和产能都高于80%。在石化行业已认定的152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0%;在已认定的165家单项冠军企业中,民营企业占82%。


在石化民营企业中,有恒力、浙石化、盛虹等一批世界500强的公司,也有新和成、东岳、福华、华峰、奥克等一批创新力强、主业突出、国际知名度较高的优秀公司。在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等石化大省的石化产业发展中,民营企业功不可没。山东省的炼化行业、轮胎行业民营企业是重要骨干,广东省的塑料加工业民营企业国内外影响力大,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以及化工专用设备制造领域,民营企业是主力军。


但是,民营企业多年来存在的发展瓶颈始终难突破,最普遍的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再有是招投标、购买服务等方面公平竞争问题,还有因企业规模小、创新研发能力弱、技术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慢等问题。这都成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困扰和长期难以突破的瓶颈。


一是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牢牢把握“专精特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一定不能把追求规模作为主要目标。大企业的做大做强都不能单纯依靠追求规模,而是靠做强主导产业、做强核心竞争力。而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要在“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上下功夫。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只要不崇洋、不羡大,要学习德国一家隐形冠军企业的理念“不争500强,但活500年”,借鉴默锐科技的理念“把一米宽的市场,做到百米深”,坐定“小而美”、瞄准“小而强”,这样的民营企业一定会成长为百年企业。


浙江奥首是一家300人左右的公司,是师从于彭孝军院士的侯军博士创办的一家科技型公司,成立只有10年,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已经在芯片用功能精细化学品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奥首的芯片用封装材料、芯片电镀液、芯片清洗液、硅片研磨液、切割保护液、刻蚀用化学品、光敏聚酰亚胺等多个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打破了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市场垄断,实现了材料的国产化替代,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发展和安全可控提供了重要配套。


二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协同创新。纵观国内国际,中小企业通常不像大企业有自己的研究院或科创中心,受规模和人员数量的限制大多创新力量较弱,因自身条件的限制也没有必要投巨资建设庞大的研发平台。而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要做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实现百年企业目标,创新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基业长青的不竭动力。


协同创新是民营企业及其众多中小企业克服自身创新条件不足、创新能力弱的重要措施,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是其一。委托创新对民营企业及其众多中小企业更显重要,可以委托高校的优秀团队、重点实验室进行创新研发,也可以委托独立的研究院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工程化创新,这是其二。


借助社会创新资源和研发力量,助力民营企业及其众多中小企业实现“专精特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应当是民营企业及其众多中小企业重要而现实的选择。


三是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国际化。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认为国际化与大企业有关、与己无关,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也是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全方位对外开放包括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一带一路”和“RCEP”更少不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


对民营企业及其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来说,做好“专精特新”对接世界一流、与世界接轨更是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对于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在全球化的时代走出去拓宽国际视野、与世界一流企业同台交流、共谋发展、携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智慧和力量同等重要。


四是德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做法值得借鉴。德国是世界一流的经济强国和科技强国,其经济结构和工业群体结构是中小企业为主体,大中小型企业定位清晰、协同发展的格局。


德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是全球最强的。据欧盟委员会统计,在全球居领导地位的2000多家中型企业中,德国占了47%,近半壁江山。德国国内350万家企业群体中,中小企业占比高达98%,贡献了高于1/3的销售额、62%左右的就业。


德国政府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工业4.0》《国家工业战略2030》,还是《工业共同研究计划》《中小企业创新集中计划》,都对中小企业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其一,德国对中小企业分阶段给予政策支持的做法值得借鉴。创业阶段:由政府牵头,商业银行参与成立风险投资公司,以非盈利模式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阶段:成立政策性专属银行,通过间接融资引导担保机构参与,鼓励企业间互助合作;成熟阶段:鼓励市场化融资(发行股票或企业债券)参与中小企业发展。这些政策措施保障了创新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


其二,德国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模式值得借鉴。德国政府于1949年成立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以应用研究为主,主要为企业提供商业化解决方案并帮助其实现,也就是在基础研究和工业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在德国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企业,当遇到技术挑战时,他们会第一时间联系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接到技术问题以后,会组建一个专门的团队负责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团队不是临时的,一般会持续两年,直到为企业解除技术难题为止。


在德国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得到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帮助更多,获得的效果也更为显著。因为像巴斯夫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创新中心和研发力量都很强,巴斯夫这样的大公司与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合作更多的是以委托课题的形式,主要也是前期的创新居多。


其三,德国支持中小企业的服务方式值得借鉴。德国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有代表处、德国中国商会和德国工商中心,这些机构主要为德国企业到中国投资提供服务与帮助。不仅提供专业高效的办公服务,还提供公司托管服务、会计财务服务、商务拓展服务、法务咨询,以及翻译、商务接待、电话传真与网络、信件托管、商务秘书、子女联系学校等事项。


这对一家刚刚到陌生环境投资创业的企业来说是最大的帮助,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帮助更大。跟大公司相比,中小企业不仅初来乍到、人地生疏,且人力资源缺乏,通过商务服务中心的服务,对陌生环境、陌生面孔和陌生语言的陌生感大为减弱,对适应新环境和增强发展信心大有好处,也省去了中小企业公共设施和辅助人员等很多负担。


旧年已去,新岁已来。我们正处于一个美好的时代,也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大国博弈和区域动荡加剧,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多。但新的一年,全球经济将在“筑底企稳”中迎来新景气周期的曙光,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巩固回升向好的态势,石化产业正处于转变发展理念、加快结构优化、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时期,让我们携手向前,协同创新,共创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新局面,为实现石化强国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